谋事者谋眼下,谋局者谋未来。12月12日,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正式开园,一座绿色低碳生态的“未来之城”正款款走来。该创新园区的核心承载区位于周市镇,其先导区碳12坊创新中心,两个月前刚刚成为全国首批测评通过的16个零碳建筑项目之一,也是长三角首个获得认证的“零碳建筑”。
“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不仅是周市的减碳法宝,也是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的摇篮。”周市镇党委书记蔡力表示,周市镇将以创新园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围绕园区建设打造集科学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创新平台,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大雪节气,江南地区冬意渐深。驱车行至周市镇金龙路,一块写有“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的标志牌映入眼帘。不远处,园区的标志性建筑碳12坊创新中心,已换上崭新的玻璃幕墙,屋顶上蓝色的光伏板熠熠生辉。
看碳12坊创新中心的平面设计图,主体建筑为二氧化碳分子式CO2造型,碳科技元素十足。项目建设方、昆山北部新城集团副总经理徐剑飞介绍,这是利用既有建筑改造而来,集成应用了光电、氢燃料电池电热联供、创新节能幕墙等12项低碳技术,以及零碳建筑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可实现运维阶段零碳排放的设计指标,项目建成后有望成为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改造类零碳公共建筑实践案例。
从停摆多年的“烂尾楼”到最新科技的“零碳建筑”,碳12坊创新中心的蜕变源于昆山抢抓“双碳”风口,积极布局低碳产业新赛道。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重要节点,昆山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以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建设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绿色转型,矢志打造“全国绿色低碳经济县域示范”。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低碳产业站上新“风口”。“双碳战略将加速能源绿色转型,催生新一轮以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为特征的产业革命,重塑未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将成为昆山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b体育app”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说。
位于周市镇的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核心承载区,正是昆山积极培育千亿级绿色低碳新兴产业集群、全力布局低碳产业新赛道的“关键一招”。该园区今年3月正式揭牌,规划空间20.5平方公里,立足打造中国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先行区、长三角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近)零碳园区高质量建设示范区三大定位,瞄准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服务三个方向,探路绿色发展转型。
昆山连续20年登顶全国百强县之首,所辖板块“强镇”如林。核心区为何放在周市镇?周市镇党委副书记吴卓慧为我们解惑,作为核心承载区的周市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坐拥“天时、地利与人和”——
“双碳”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机遇在这里交汇叠加;周市位于昆山北部,东临太仓、北攘常熟,核心区既能辐射带动昆山主要工业中心,又能适应满足长三角一体化、嘉昆太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周市镇是“制造重镇”,形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四大产业集群,并聚集光伏、风能、氢能、新型储能、能源电子等低碳领域相关企业50家,其中规上企业34家,占全部规上企业数量的10%。
“碳”路绿色转型发展之路,有了“天分”,还需要用“汗水”稳定发挥。该镇从顶层设计出发,出台了《周市镇低碳产业创新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力争到2026年周市绿色低碳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围绕壮大绿色低碳产业规模、打造绿色低碳应用场景、鼓励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推出12条举措,搭建起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四梁八柱”。
在9月22日举行的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推介会上,绿色低碳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为园区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副主任苏明山表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催生出强劲的低碳产业。昆山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具有长远战略考量的前瞻性谋划,应坚持低碳服务业与低碳制造业相互促进,瞄准低碳能源和节能环保有绝对优势的产业,深耕碳金融服务、碳技术服务、碳交易服务等,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为我国低碳零碳发展提供昆山模式。
从周市镇华茂路进入昆山陆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绿意”扑面而来:工厂屋顶上整齐排列的光伏板,泛着蓝光,源源不断输送绿色电力;公司大厅内绿能监控大屏引人注目,企业用水、用气、用电、光伏发电量、光伏周效率一目了然。
“屋顶光伏板相当于30个标准篮球场的‘绿色发电站’,一年可发电约180万度,相当于1600多户居民正常的年消耗电量总和,约占工厂全年用电量的30%。”公司总经理邵俊超算了一笔“经济账”。去年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全年单位能耗远低于行业能耗限制标准,单位能耗同比降低2.5%。
得益于“国家级绿色工厂”和“苏州市近零碳工厂”两张新名片,带来的“软实力”和隐性竞争力,今年上半年,陆新公司产值实现了“逆势上扬”,销售额同比增长约25%。
企业逐“绿”而行,为自身发展打开了新空间、焕发了新活力。周市镇瞄准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江苏省级“绿色工厂”4家、苏州市“近零碳”工厂1家。
在周市镇,制造业工厂从过去固有概念中的碳排放大户,蝶变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该镇还有一批工厂通过“智改数转网联”、打造花园式生产环境,持续探索更低碳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多浓郁的苍翠渗透进产业色块,绿色“工业风”吹遍周市。
在低碳赛道加速奔跑,世界500强圣戈班集团永新玻璃节能降碳技改项目、东利新材料石墨烯项目等一批绿色低碳项目陆续投产。此外,周市积极培育低碳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目前,周市集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同时,稳步推进企业低碳转型升级,全镇产值超亿元企业中有13家企业已引入了绿色低碳相关服务,有11家企业已开展绿色低碳相关的体系建设。
周市镇坚持把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创新的主要抓手,集中最强力量、集成最优政策、集聚最全要素,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以点带面促进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壮大,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关键变量”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截至2023年年底,全镇集聚规上工业企业332家,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73家。
今年以来,周市镇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完善产业招商图谱,举行重点招商活动约10场,落地内外资项目22个,总投资超80亿元。同时,还奔赴新加坡、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开展境外招商考察,新增注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内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上半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个,总投资43.5亿元。
从企业添绿,到产业向新、增长向绿,周市抢抓绿色低碳新赛道,以发展“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积蓄起强大的势能。未来,周市镇将以更大决心推进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区核心区建设;以更大力度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持续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低碳服务产业。同时,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完善创新型企业梯队,推动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
偌大的屋顶平台没有闲置,而是安置着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板。它们向阳排布,将吸收到的太阳能不断转化为楼群所需电能。这套屋顶建设的光伏发电系统发电周期达25年,年均产电744.7万度。作为全市首家绿色机关大楼,周市镇政府大楼屋顶的光伏产电绿电消纳率可达99%。
“我们还通过企业自主研发的智慧能源平台,为党政机关用能‘画像’,打造多元化光伏电能消纳场景,提升绿电应用比例。”周市镇机关大楼光伏项目建设方、利星行能源(昆山)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副总经理徐建国介绍,此次安装的光伏装机容量为745千瓦,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吨左右。
通过智慧平台,周市镇政府大楼当日用能、碳减排量、能源使用结构、绿电消纳率等数据实时显示,一目了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持下,电网变得更加“聪明”,电能亦能产生更大价值。
包括机关大楼绿色改造在内,周市镇不断丰富场景应用,引领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碳12坊创新中心自今年3月改造建设以来,已招引国家电投智慧能投、固态锂电池生产、智能微电网等低碳项目15个,总投资额50亿元,预计总产出约100亿元。
比如,周市镇牵手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其自主研发的“天枢一号”综合能碳服务平台,搭建“能—碳—数”一体化融合的城市能碳底座,挖掘能碳大数据价值,为政府、企业节能降碳、绿色增值、产业培育提供数智化支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9月份,平台整合1629张底层数据表,接入409家企业,预计明年将实现10亿元的交易和投资。未来,将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全社会的节能降碳。
通过发展低碳科技,周市打通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重优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破解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不能同时兼得的“不可能三角”。近年来,周市正助力校园、农村、企业等完成屋顶光伏、储能、节能产线技改等改造,打造更多低碳应用场景;
通过屋顶光伏安装、光储充一体化停车位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等手段,打造绿色校园,营造低碳、环保、生态的校园环境;
通过打造“绿色新农村”和“负碳农场”试点,持续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通过“以换代充、以租代售、车电分离”换电服务模式,建立“能源物联网+消费互联网”数字化平台,提升用户绿色出行体验,打造两轮车充换电枢纽“昆山模式”;
打造碳普惠平台,依托共享单车骑行、低碳公交出行等途径,以小程序活动、低碳商品兑换等手段对减碳行为进行量化和激励,强化绿色低碳生活正向引导……
生机盎然的绿色工厂、花园式产业园区,随处可见的绿牌车、充电桩、光伏板,“绿意”铺陈在大地上、蕴藏于细节中……如今,绿色发展理念植根于生长基因,周市处处涌动着绿色活力。蔡力表示,周市镇将以久久为功的定力、只争朝夕的劲头,突破创新、拓展运用场景,持续唱好绿色发展之歌,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含绿量”。
我们的团队人数
我们服务过多少企业
我们服务过多少家庭
我们设计了多少方案